江门市计量学会

计量小课堂 | 聊一聊古代的时间计量
发布日期: 2024-08-22 16:53 | 点击数:19825关闭



image.png







图片




图片

日月更替、斗转星移、花开花落

人类数千年的文明缓缓流淌

时间见证了一切的变化

那么在古代时间是怎么计量的呢?

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。





1. 时辰

微信图片_20240912170157.png







早在原始社会时期,古代人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逐渐地通过观看天象、观察动物等规律,摸清楚了时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,并因此发明了各种计时工具。最早的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,前者称为圭(guī)表,用来测量时间、定四季和辨方位;后者称为日晷(guǐ),用来测量时间。二者统称为太阳钟,它的缺陷是夜晚和阴天无法使用。


微信图片_20240912170228.jpg
圭表


而“日晷”将一天的时间均匀地划分为12个时辰,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时间的两小时。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使用,到了汉代,这12个时辰被进一步命名为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,并用十二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来表示,每个时辰跨越两个小时‌。


微信图片_20240912170306.jpg

微信图片_20240912170315.jpg


古代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


换算到现代是:

微信图片_20240912170359.png


对应时间
时间
子时

23点~1点

丑时

1点~3点

寅时

3点~5点

卯时

5点~7点

辰时

7点~9点

巳时

9点~11点

午时

11点~13点

未时

13点~15点

申时

15点~17点

酉时

17点~19点

戌时

19点~21点

亥时

21点~23点










2. 更

图片







古人重视农耕事业的发展,他们的生活也很有规律,那便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,而且还有着宵禁制度,意思就是到了夜晚,官府不允许百姓们出门,重则便会就地正法。古代中国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,每一段叫一更,并用鼓打更报时,故叫五更,也叫五鼓或五夜。(“打更”为夜间报时活动)


微信图片_20240912170524.jpg




夜间时辰换算现代时间表

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
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:00 - 21:00
人定
二更
二鼓
乙夜
21:00 - 23:00
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:00 - 01:00
鸡鸣
四更
四鼓
丁夜
01:00 - 03:00
平旦
五更 五鼓 戊夜 03:00 - 05:00
微信图片_20240912170600.jpg
中国最有名的更夫——孙达成。孙中山的父亲。
微信图片_20240912172744.png



一更,在戌初一刻,也叫黄昏,又叫日暮,现在的时间是19:00--21:00。在这个时候,太阳已经落山,人还在活动,天地昏黄,万物朦胧,故叫黄昏。


二更,在亥初三刻,也叫人定,又叫定昏,现在的时间是21:00-23:00。此时,夜色已深,人也停止了活动,开始入眠,人定就是指人静的意思。



三更,在子时整(即子正,也是00:00),也叫夜半,又叫子夜,现在的时间是23:00-01:00。这是一天十二个时辰的第一个,也是夜色最深的时候。



四更,在丑正二刻,也叫鸡鸣,又叫荒鸡,现在的时间是01:00-03:00。这个时候,是人睡眠正酣之时,也是人睡眠最深最重的阶段。



五更,在寅正四刻,也叫平旦,又叫黎明,现在的时间是03:00-05:00。这时,公鸡开始打鸣,天渐渐放亮,人们开始逐渐从梦中苏醒,太阳,开始迎接新的一天到来。









3. 刻

图片








我国古代计时器具的魂是“漏”,比如:刻漏、漏壶、沙漏、水运浑天仪、香篆钟、大明灯漏,都没跳出“漏”的窠臼[kē jiù],准确度永远停留在“刻”上,一个刻划线为一刻。在这种计时方式下,一天等于一百刻,这就产生了“一刻钟”的概念。虽然很多人误以为古代的“一刻钟”等于现代的十五分钟,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。在一刻钟中,实际上包含了现代的14分24秒。


微信图片_20240912170736.jpg


直到清朝初期,《时宪历》(1645年~1911年)施行后,就改百刻为九十六刻,每时辰就得八刻(初初刻、初一刻、初二刻、初三刻、正初刻、正一刻、正二刻、正三刻),百刻制的计算才被改为96刻,这时的一刻钟就等于现代的15分钟。


微信图片_20240912170808.jpg
微信图片_20240912170815.png

古代问斩犯人,时间都要选在“午时三刻”










4. 一炷香

图片








微信图片_20240912172114.gif
微信图片_20240912172121.png


“一炷香”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,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,如僧人“打禅七”时一天要打11炷香,中间休息约20分钟。仔细想想,在当时,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,不受白天黑夜影响,携带方便,制作简单,且能营造气氛。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,且有标准,一炷香燃尽为半个时辰,即一个小时。

微信图片_20240912172207.gif



微信图片_20240912172235.png

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,所以也叫“更香”。但实际上由于环境、风力、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,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。










5.一盏茶

图片









微信图片_20240912172322.png

微信图片_20240912172354.jpg

“一盏茶”最早出现在《僧邸律》,是指茶从端上来,慢慢品尝,一饮而尽所花费的时间。它和温度有一定的关联,夏天需要15分钟,而冬天....可能10分钟都不到。


所以说一盏茶的时间其实并不是固定的,有10分钟或者是14.4分钟这两种说法,之所以会有14.4这个时间,是因为古人将一昼夜24小时分为100刻,也就是说一天有1440分钟,每刻也就相当于现在的14.4分钟。






微信图片_20240912172436.png




图片

陶渊明有诗叹曰

“盛年不再来,一日难再晨。

及时当勉励,岁月不待人。”

在生命的漏刻里

时间只能计量,却无法留住

世事变幻,唯有岁月不可辜负。


图片


END



主办单位:江门市计量学会15060819
技术支持:江门市计量学会 粤ICP备11076209号